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中华鲟遭遇严峻种群危机
来源:文汇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1-09  
2014年12月31日,我国水生研究的3家权威科研单位--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结束了联合监测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活动,并遗憾再次宣布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这是继2013年首次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后,又一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研究员表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表明中华鲟正遭遇严峻的种群危机。 科研人员61天监测抱憾而归 2014年的最后一天,科研人员结束了为期61天的年度联合监测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活动,带着遗憾离开了长江葛洲坝附近的中华鲟核心保护区中华鲟产卵场:没有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 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1981年起,每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水生生物研究的多家权威科研单位都会联合对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繁殖情况进行监测。 2013年,联合监测活动首次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2014年8月底至9月初,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进行专项调查,未在长江中下游发现2013年繁殖的中华鲟幼鱼。 11月1日起,科研人员进入长江葛洲坝电站附近,开始了2014年度的监测工作,监测范围为坝下80公里江段内。在2014年的监测中,科研人员动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用水下摄影、水下声呐探测、解剖食卵鱼以及组织人工在葛洲坝下放网等多种途径,仍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据介绍,下一步,科研人员将会沿长江中下游1600多公里江岸,走访渔民,寻找可能繁殖的中华鲟幼鱼。 中华鲟性发育退化性别比例失衡 全程参与了2014年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的长江水产研究所王成友博士介绍,这一年返回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中华鲟数量更少。更让王成友忧心的是中华鲟性发育出现退化,他介绍,去年11月底,专家在长江宜昌段产卵场救治解剖一尾受伤致死的雌性中华鲟时,发现其性腺发育已经退化到2期。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与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近年来,中华鲟性别比严重失衡,雄性中华鲟数量大为减少。 从2003年开始,中华鲟的雌雄比例一路走高,现在已是10∶1。这意味着即便成熟的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因为无法受精,种群无法繁殖。 水体环境恶化或是最大威胁 连续两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原因何在? 危起伟认为,长江秋季水温过高导致中华鲟产卵条件适合度下降,而冬季水温过高又使中华鲟性腺发育不良,加上人类活动导致产卵场适合度降低等,都是造成中华鲟没有进行自然产卵的重要原因。 去年10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在武汉召开会议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情况、现有资源状况及保护对策等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分析认为梯级水电站等涉水工程、长江航运、水温变化、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长江水域生态环境,致使中华鲟生存条件恶化。 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认为,长江水体污染是最大威胁。在他看来,中华鲟在返回长江繁殖和幼鱼返回大海的过程中,都是游在长江底,以江底生物为食,如果水体污染,这就好比吃了“毒奶粉”,对中华鲟繁殖以及种群都是致命威胁。 危起伟对此表示认同,他透露,2001年后,科研人员在长江里不断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他们建议尽快启动对长江水底污染情况的监测,以评估对中华鲟繁殖的影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