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3D生物打印 看上去很美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3-04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无需再等待器官的捐献和移植,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便能打造出可植入人体的有生命力的器官—这个被称作人类另一个登月计划的“狂想”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资本“尝鲜” 在A股上市公司中,迪康药业是首个涉足3D生物打印领域的医药企业。 前不久,迪康药业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四川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诺生物)拟投资建立3D生物打印产业化基地,并已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英诺生物于2014年9月成立,迪康药业直接持有其70%股权,剩余30%股权则由迪康药业控股子公司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持有。 所谓3D生物打印,即采用从人体自身收集的生理、病理信息构造数字化模板,应用与人体系统相适应的材料直接打印出构型灵活的个性化产品。目前,3D生物打印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应用于颅骨、牙齿、人工耳、器官模型的生产。 在上述合作中,英诺生物负责资金投入以启动3D生物打印的产品研发项目,华西医院则需提供必要的学术技术团队、空间设备资源,在企业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实施应用研发。 该项目首期投资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由于迪康药业目前处于重组阶段,其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公告以外的内容包括项目进展等暂不透露。 “客观而言,这笔首期投资的金额不大,属于谨慎投资或者说探索性投资,也就是先投资5000万元把这个项目建立起来。”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在迪康药业之前,海信集团已经着手布局。去年12月,其全资子公司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定制化数字医疗3D打印”联盟。该联盟宣称将专注于骨科、脑外科等3D骨骼打印,材料以定制化骨科钛合金植入物为主。但其并未公开具体投资金额。 实际上,最近一年多,国内部分医院已在3D打印技术的辅助下顺利完成了一些原本较为复杂的手术。其中,与迪康药业合作的华西医院在去年10月和11月,利用3D打印技术,先后完成了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和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 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3D生物打印,而更多是通过一般的3D打印设备便可完成的器官模型,是为了方便术前演练、制定手术方案与降低手术风险。但是,这对于临床应用已是重要突破。 制约因素 通俗来讲,3D生物打印与一般的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上,主要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材料与应用。“用来立体展示的器官模型,大多数不是纯粹的3D生物打印,因为3D生物打印往往是以细胞为材料,打印出的是生物体的器官,它需要一个生长环境,比如放在培养箱中存活下去,而不是高仿的器官模型,放在展示柜里随时可以拿出来看一看。”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该业内人士将国内3D生物打印产业的发展现状形容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互联网产业,“行业大趋势是非常好的,概念也炒了很多年。”但受到生物医疗行业本身的特质影响,3D生物打印仍存在一定的政策壁垒和技术风险。 首先是政策壁垒。该业内人士直言,国内针对3D生物打印的标准、制度和规范等,至今还没有出台,这导致国内的3D生物打印想要快速发展比较困难,“尤其在医疗行业,在没有相应的准入准出制度的情况下,医疗机构或科研机构不敢轻易使用你的产品,这是制约行业发展一个很大的瓶颈。”而这也同时限制了3D生物打印产品在临床中应用于人体。 其次是技术风险。据该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真正做3D生物打印设备的企业有三五家,其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有差距,但相差不大。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还都无法打印出完整的器官,“可能在几年之内都很难做到,现在能够打印出的只是器官的一部分。”据了解,国际上3D生物打印设备的价格大约在每台100多万元,国内则为国际价格的六到七成。 迪康药业也在投资公告中指出,各类研究机构对打印技术的成熟性、适应性等还在探索中,加之国家、行业还未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政策,3D生物打印未来应用空间及其投资项目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对于3D生物打印的前景,行业内却普遍较为看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以后就不需要器官捐赠和移植了?”该业内人士的回答是,“我们都希望看到是这样,但两三年内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这条路还比较长。” 将3D生物打印称作人类另一个登月计划的哈佛材料学家珍妮佛·刘易斯曾经说过,这个项目很难,但绝对值得一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