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合作研究构建“赌徒悖论”大脑网络模型
来源:心理研究所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3-11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赌徒悖论”(gambler’s fallacy)的经验,即认为在投掷一枚硬币时,连续得到多次正面后,下一次得到反面的机会将增高。中国有很多谚语与此类经验有关,如“事不过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之所以被称为悖论,是因为它与概率论等规范理论相悖:通常情况下,正反面的可能性在每次投掷时都是一样且独立的,不依赖于以前投掷的历史记录。“赌徒悖论”,和其它很多类似现象一起,被经典心理学理论当作人类思维非理性的典型证据。
在实验室研究中也发现,当要求人们生成硬币正反面的随机序列时,所生成的序列中,“交替”(正反/反正)组合要明显多于“重复”(正正/反反)组合,虽然在一个完全随机的序列里,两者应该一样多。同时,在判断序列的随机性时,人们认为那些“交替”多于“重复”且比例约为6:4的序列更为随机。直觉上,人们往往认为“交替”似乎比“重复”更代表随机序列,虽然在随机过程中两者出现的概率相同。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最新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勋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科研人员通过神经计算建模,为“赌徒悖论”提供了神经科学理论基础。这个模型包含一个100个神经元的隐藏层,最初这100个神经元与输入层是随机连接的,模型的任务是观察和学习随机产生的序列。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这100个神经元逐渐分化,有些成为“重复模式”(正正/反反)的检测器,有些成为“交替模式”(正反/反正)的检测器。奇妙的是,虽然环境中“重复”与“交替”模式的概率是一样的,模型中“交替模式”检测器的数目多于“重复模式”检测器,显示模型能自动发展出对“交替模式”更高的敏感性。目前,科研人员正开展进一步合作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以期探明人脑中处理时间相关信息的脑网络,以及这些网络是如何相互作用引导人们对不确定性信息作出决策判断的。
相关新闻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