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光代表: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地膜
来源:新疆日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3-11
“新疆地膜覆盖农田中每亩的地膜残留量是16.8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到5倍。新疆已成为我国‘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解决残膜污染刻不容缓!”8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忧心忡忡地说。
董新光说,农田地膜经过30多年大范围、大面积使用,残膜逐年增多,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凸显,地膜使用和污染持续的矛盾渐趋尖锐。据初步统计,2013年新疆地膜覆盖面积4700万亩,年使用地膜约18.5万吨,残膜污染已成为制约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
“残膜治理首先面对的瓶颈是高效机械回收技术难以突破。”董新光说,新疆使用地膜的种植作物种类多、模式多,单一型号的回收机械无法适应,复合型号的机械因研发难度大、使用率低、效益差等难以进入市场。现有回收机械对当年残膜的捡拾率低,对历年积压的残膜回收更是无能为力。
回收和再利用成本高、收益低也是残膜治理之痛。董新光说,人工捡拾残膜工资成本过高,再生利用过程中能耗大,残膜处理加工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多,由于杂质原因只能作为添加料,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残膜回收利用没有实现可持续。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聚酯生物降解地膜在兵团第五师、第八师各团场及我区一些乡镇已有应用,在棉花、玉米等大宗作物上开展大规模试验,情况不错。2014年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兵团各师也建立了试验示范区。
“我建议把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以新疆为试点,两三年内在新疆的棉花、玉米等大宗作物上推广,并在试验成功的区域建立生物降解地膜推广示范区。发挥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生产企业在残膜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确定标准对生物降解膜的使用进行差价补贴。”董新光说。
董新光还建议,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综合实验和应用推广;设立生物降解地膜专项发展基金,扶持生物降解地膜企业、行业的发展,从研发、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对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税收返还、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相关新闻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