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癌症将可以‘管理’”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3-12  
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的创业家思享汇第六期活动上,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用通俗风趣的语言,介绍了目前全球基因技术的前沿进展,以及基因技术对人们健康管理带来的改变。这是深交所首次邀请一家拟上市公司的创业家来思享汇做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大基因在内地上市的鼓点已经愈加频密。 现在的癌症治疗有误区 讲座一开始,汪建就说,自己的理想就是让人们生得优、病得少、活得长、死得快。现场爆发出一阵笑声。他进一步解释华大的“三大纪律”:第一,不能有出生缺陷,现在每30秒钟中国就有一个出生缺陷;第二,肿瘤关,今年公布全国24%的人死于肿瘤;第三,慢性病,45%的人最后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如果这三关过了,健康活到90岁基本没有问题。”他认为,如果把古代医学叫1.0,现代医学叫2.0,那么伴随着基因科学的进步,医学正在进入3.0的时代。 对于大家关心的癌症治疗,汪建透露,目前我国癌症五年的治愈率是30%,前年公布是28%,这两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的低存活率,让人们谈癌色变。而在欧美地区,这一数据都超过了66%,中国还不到欧美的一半。 目前的手术和放化疗治疗肿瘤的方案,汪建表示,用老百姓的话说,手术就是杀死肿瘤,放疗就是烧死肿瘤,化疗就是毒死肿瘤。在把肿瘤搞死的时候,把人也搞死了。“两个同归于尽,这个方法是不可持续的。”他指出,如果用个体化的精准化疗方法,存活率可以提高很多;如果用免疫学的方法,就更好。 汪建指出,如果通过精准的基因检测的方法和免疫学治疗,癌症的五年存活率能提高到70%-80%。“肿瘤在未来的三五年内,就可能变成一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汪建坦承,自己个人很怕癌症。他提出了四项方法预防癌症:第一,情报准确,就是指预测、早测;第二,防御有力,要建立强大的免疫系统,要健康生活;第三,如果得了癌症,希望精准治疗,基因制导,精准打击;第四,建议大家早早把自己的免疫细胞存起来,不要得了癌症那天再去找干细胞去治疗自己。 “我自己吃所有转基因食物” 因为名字中带有“基因”,尽管所做研究大部分不涉及转基因,但在这个问题上,华大基因在一开始就站在风口浪尖。在演讲现场,汪建说,转基因食物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他坦然地说,自己吃所有的转基因食物。 汪建表示,自己并不反对在转基因上不同的声音,也不反对非科学界人士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不过他认为,纵观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基因的交流、融汇的过程。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一个转基因过程。 “比尔?盖茨前几天刚刚喝了从粪便回收提炼出来的循环水,说很好喝。我们所有的粪便排到自然中再升华成为雨水,这不就是一个循环吗。”汪建以此解释,自己认为转基因油也不应该有任何争议。“它是一个纯油,你不管它前面转的是什么,它现在提炼出来的就是油。” 汪建举例说,唐代时,中国就有一种菜叫做“茭白”,那种菜就是一个天然的菌转基因,全世界只有在中国的茭白,可以形成膨大物,炒肉丝很好吃;其它国家的茭白没有这个转基因,它形成不了这种膨大物。“茭白在中国吃了1300年了,有谁出问题了吗?” 汪建指出,2014年底有一份报告称,中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占世界第六位。第一位美国,7000万公顷。换句话说,就超过了10亿亩,是中国所有土地一半以上了。剩下几个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中国的好几倍。中国转基因的种植面积和乌拉圭差不多。汪建认为,目前转基因被各国提上了发展日程,如果我国再一次丢失这样的战略发展机会,那时候我们对不起科学家,也对不起国家。转基因的安全问题确是科学家应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在公众范围内争论的问题。 “85后、90后是不能管的” 年轻的人才,似乎特别容易在华大“冒尖”。 华大基因院长王俊在入选《自然》杂志2012科学界十大人物时,年仅36岁。85后的李英睿,大二暑假进入华大基因做研究,一年后成为学科带头人,两年内成为国内鲜见的、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发表论文的本科生之一,如今已是华大科技的CEO。 在华大,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遍地”都是。怎样和这群科研工作者打交道?汪建笑着说,85后、90后的人是不能管的,你只能“忽悠”他们。设计一个圈套,让他往里钻、往前走。换句话说,只能鼓励他们。 年轻人是如何在华大脱颖而出的?汪建表示,华大在做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沿学科,它跟过去系统教育关系不是很大。在汪建的眼里,有几个因素是在前沿学科可以突破的:一,这些孩子是充满理想、激情和具有极强自学能力的,本身素质就非常好,而且希望成功,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二,一个全新的学科,本来就没有老师,就没人可以教他们,所以可以自由自在发挥;三,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能在网上找到他需要的东西,能在网上找到他需要的朋友和帮助。“所以这些年轻人都一个个脱颖而出了,成为华大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