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中关村指数2015”发布 6个维度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新特点与新趋势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10-27  
10月21日,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关村专场活动”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3家第三方智库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15”。此次指数发布已是上述研究机构连续第四年向社会公开发布,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据悉,“中关村指数2015”旨在通过指数形式来度量、刻画、把握中关村最新发展情况和未来走势,同时也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关村提供平台和窗口。“中关村指数2015”从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6个维度构成指标体系,并以2008年为基期,测算合成综合指数,从多个方面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研究员简要介绍了指数的编制情况,公布了“中关村指数2015”的测算结果。赵弘介绍说,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以来,中关村综合指数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以2008年基期为100,2014年中关村综合指数达到285.8,比上一年提高43.7,2008~2014年中关村综合指数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9%。 从一级指数来看,创新环境指数357.8,较上一年提高73.3,其中科技金融指数高达540.7,较上一年提高153.8,拉动创新环境指数快速攀升;人才资源指数237.1,较上一年提高30.7。 辐射带动指数290.1,位居第二,较上一年增加60.3,其中技术辐射指数328.3,产业辐射指数251.8,分别较上一年提高75.5和45.1。 创新能力指数261.7,位居第三,相对上一年提高16.0,其中创新投入指数204.3,创新产出指数257.6,两者增幅都超过20;创新协作指数经历了近几年高速增长后趋于稳定,为304.4。 企业成长指数250.7,较上一年提高69.8,其中活力型企业指数263.5,增长强劲,较上一年提高119.4;领军企业指数237.9,较上一年提高20.1。 产业发展指数245.9,较上一年提高39.5,其中产业规模指数和产业效益指数都稳步提高。 赵弘分析了中关村指数所揭示的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成效和发展趋势。 一是中关村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率先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1.3万家,今年前三季度新创办科技型企业1.8万家,同比增长25%。中关村现在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800余家,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特征的分享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比如在众包方面,出现了百度、小米、京东、58同城、创易网等“研发众包”“创意众包”模式;再比如,在众筹方面,涌现了32家股权众筹平台和全国首家股权众筹行业组织。同时,涌现了精确人脸识别、基因治疗药物、纳米压力发电等一批原创前沿技术。2015年1~8月中关村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速均超过30%。 二是中关村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城市病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北京的“瘦身健体”过程中,中关村担负着重要作用。 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发展强劲,2014年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2.3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63.5%,同比增长15.6%;移动互联网、卫星应用产业收入同比增速都超过了30%。2015年上半年,中关村企业贡献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77.9%。2014年,中关村企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水平的1/5。 中关村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业态,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比如,奇虎360免费安全、去哪儿网在线旅游、乐视互联网电视等,都深刻改变了传统行业,形成了新业态;再比如,金融业也通过互联网技术得到深刻改变,现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企业有600多家。中关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特征越来越明显,2014年中关村第二产业的技术收入996.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3.2%。 三是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中关村企业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2014年,中关村企业流向天津和河北省的技术合同2500项。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企业在天津和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1532家。中关村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延伸服务,如打造了秦皇岛e谷创想空间、天津东丽孵化器等一批创业孵化平台。中关村与天津和河北省围绕“4+N”功能承接平台建设,共建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正定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一批特色园区。 中关村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无疑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来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中关村流向天津和河北省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规模还不大,仅占到流向京外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2%,而流向福建的占到19.7%,流向广东的占到6.0%。随着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周边地区产业配套服务和发展环境的完善,会有更多中关村科技成果和企业落户天津和河北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