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来源:生物通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6-05-25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整合素CD11b通过增强Src-Akt信号促进抗炎IL-10的表达减轻了结肠炎。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8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韩超峰(Chaofeng Ha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曹雪涛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 白介素10(IL-10)在调控肠粘膜稳态及防止炎症性肠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裴雪涛院士课题组报告称CD11bhi调节树突状细胞(DCs)可以生成更多的IL-10,在巨噬细胞中CD11b负调控了Toll样受体(TLRs)诱导的炎症反应。然而,目前尚不清楚CD11b和它的信号是否可以通过IL-10生成来控制自身免疫。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CD11b缺陷小鼠(Itgam−/−)更容易罹患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生成了更多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较少的IL-10。CD11b通过激活Src抑制了NF-κB而促进了AP-1激活,导致了TNF-α减少而IL-10生成增加。Src与c-Cbl互作,促进了c-Cbl介导的PI3K抑制亚基p85降解。重要地是,在体内Src抑制剂达沙替尼(dasatinib)可通过减少IL-10而提高TNF-α加重DSS诱导的结肠炎。 这些结果表明,CD11b通过激活Src-Akt信号通路促进了IL-10生成。CD11b-Src信号轴对于平衡TLR介导的促炎症和抗炎反应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易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肠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发病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不论是肠道的原发性病变,还是继发性损害,均会造成肠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因而,肠上皮屏障损伤成为了炎症性肠病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的新领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生长因子FGF2与白细胞介素-17(IL-17)协同作用修复了肠上皮损伤。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2015年8月25日的Immunity杂志上。 2014年12月23日,来自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一项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表明,AKR1B8是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和损伤修复、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相关癌症发病机理中的一个关键蛋白,是这些疾病的一个新致病因素(中美学者解析结肠癌新致病因素)。 2014年,美国奥克兰儿童医院研究所(CHORI)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类被称为鞘脂(sphingolipids)的脂质,可能是饮食、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在研究中,Julie Saba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提供证据表明,一种称为鞘氨醇-1-磷酸(S1P)的鞘脂代谢物——存在于哺乳动物食品,也可由正常人体细胞产生——可能会导致结肠炎症、炎症性肠病(IBD)和炎症相关的结肠癌,而大豆和植物型鞘脂(称为sphingadienes),可以预防这些疾病(饮食、炎症和癌症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