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美国科学家是怎样发家致富的?(科研创业指南)
来源: 解螺旋   发布者:尹海华   日期:2016-08-28  
导语

纵观去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融资情况,让小编不得不信服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动辄几千万的A、B轮和上亿的IPO,让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学院派生物技术公司却是拿钱拿到手软,而掌握这些技术专利的科学家也是财力雄厚,从此走上财富的康庄大道。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叫学院派生物技术公司呢?

难道是类似这样的学院派油画的公司?

所谓学院派生物技术公司

以小编的话解释就是

坐拥一些牛逼生物技术专利的大学教授

在商业奇才(天使投资人等)的忽悠之下

携手下海,共创未来。

代表人物:

开创了基因测序新时代的Illumina创始人DavidWalt。

David Walt

在45岁成立Illumina之前,

David走的是一条接地气的学术路线:

博士→博士后→讲师→教授。

过着专注学术生涯的David,

一不小心发明了很多吊炸天的技术,

比如其光学纤维微阵列利技术

就是Illumina初期最核心的产品Beadarray。


后来,

一个脑子转的很快的天使投资人Larry Bock

发现了这些专利下的潜在商业价值,

并告诉David:

“老兄,你知道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

于是成功忽悠,

David上了“贼船”从此发家致富。

Illumina算是老牌了,

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家此类新型公司诞生,

这一两年,

以下八家公司

成功吸引了投资人和吃瓜群众的眼球

其中七家都在美国

话说明明是搞学术的

怎么这么容易就去经商了?

在中国这样的局面会形成吗?

小编陷入了深思。


其实美国那么多成功的学院派生物技术公司

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美国大学成熟的成果转化系统

纵观美国大学

你会发现没有我们国内很火的

大学创办校办科技企业或大学科技园。


美国的转化系统模式是

“产、学、研”或“官、产、学”,

一般是“专利入股加上技术服务”

或者“科技成果授权使用加上技术服务”

进行成果转化工作

整个模式非常成熟。

以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

它们分别作为硅谷和“128号公路”的

技术密集的知识供给方,

仅仅是科技成果提供者

而不参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创建发展工作。


哈佛大学还通过专门筹建大学转化基金

来投资大学成果与产业对接的

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移的。


总的来说,

就是教授们一旦有一些可以商业化的专利诞生,

学校会有专门的机构出面帮你摆平后续的转化之路,

你就继续搞科研然后收钱吧。



还有

上表中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Codiak Biosciences

就是Arch风投、Flagship风投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

三方一起坐下来喝了个下午茶

一拍即合

就合并了两个知识产权组建成的公司。


不容小觑的科研实力

行业内流传着一个潜规则

生物读博得去美国!

你看Nature指数的国家排行榜:


美国不容小觑的科研实力

还可以从其肿瘤临床试验数量看出。


自1997年以CD20为靶点的

史上首个肿瘤靶向药Rituximab(利妥昔单抗)

获FDA批准上市以来

癌症靶向药就陆陆续续在美国批准上市,

而美国现有的临床试验数量

更是中国的迷之不知道多少倍以上。


小编在临床试验的官网上

随意搜索了“cancer drug”

出来的结果如下:


综上,科研实力彰显了各大学院派教授自身技术过硬,与成熟的成果转化系统相辅相成的存在造就了美国一大批新兴的学院派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资源优势再加上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更是使美国成为了全球一方霸主。咱国家啥时候能雄起呢?小编选择默默观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