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隽(左)和王荣福(右)教授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休斯顿卫理公会研究所官网)
说到泛素化修饰,我们自然会想到泛素化和去泛素化这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以及在其中的多种作用酶。研究者们发现,USP38就是这样的一种作用于TBK1的去泛素化酶,作为干扰素合成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可显著下调抗病毒反应的强度。进一步的实现显示,USP38可激发TBK1的降解,并由蛋白酶体介导。当USP38基因被敲除后,小鼠的抗病毒反应会变得异常剧烈。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令人诧异。我们知道,泛素化标记通常代表蛋白降解的信号。因此,当去除这样的标记时,为何也会引起蛋白降解呢?
事实上,当暴露于病毒入侵时,TBK1会经历不止一种形式的多聚泛素化修饰,包括分别通过泛素单体上K63、K48、K33三种位点相互连接。有时,这不同泛素化修饰形式之间会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竞争关系。研究显示,USP38会切除从TBK1的K670位点上延伸出的K33连接多聚泛素链,从而使之得以“让位”于同样从K670位点开始的K48泛素化修饰,同时对K63泛素化修饰无明显影响。
▲不同形式的泛素化(图片来源:马普所官网)
两位教授之前的工作已显示,K48连接的泛素化修饰可导致TBK1的降解。当模式识别受体NLRP4被激活后,其可招募泛素连接酶DTX4或TRIP,使其对TBK1的K670位点进行K48泛素化修饰。在本研究中,NLRP4被发现同样介导了USP38对TBK1的去泛素化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293T细胞在暴露于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六小时后,NLRP4和USP38便会开始作用于TBK1,而在又过了两小时后,DTX4和TRIP才会与TBK1作用。
研究者们据此提出,NLRP4-USP38-DTX4/TRIP构成了一个以NLRP4为中心的“信号体”,共同决定着TBK1的稳定性。TBK1是天然免疫细胞抗病毒信号通路的一个中心节点,同时接受着来自RLR、cGAS等多种模式识别受体的激发信号,以促进干扰素合成等一系列抗病毒反应。如果这一过程不受控制,则可能造成反应过度的后果,导致自体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等疾病。因此,NLRP4-USP38-DTX4/TRIP“信号体”对上述反应起着“刹车”的作用,以维持抗病毒反应中的免疫平衡。
▲NLRP4-USP38-DTX4/TRIP的免疫调控机制(图片来源:Molecular Cell)
最后,基于已有的各方研究成果,文章作者们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信号体相关的三步工作模型,其机理如下:
1. 在暴露病毒感染后,TBK1首先会在多种模式识别受体的作用下被激起其自磷酸化活性,完成S172位点的磷酸化,同时经历K63和K33连接的泛素化修饰。如此活化后的TBK1会磷酸化激活IRF3,并最终上调干扰素的合成。
2. 在接下来DYRK2激酶的作用下,TBK1的S527位点会被磷酸化,促使NLRP4和USP38结合到已活化的TBK1上,从而移除其K670位点上的K33连接多聚泛素链。
3. 最后,NLRP4会招募DTX4和TRIP前去结合TBK1,以催化发生于K670位点上的K48连接泛素化修饰,进而及其TBK1由蛋白酶体介导的降解。
该工作揭示了USP38在抗病毒反应中,通过调控高度动态的泛素化修饰过程,以维持天然免疫应答和免疫忍耐之间平衡的关键作用。这一机制可能在抗病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反应、乃至癌症的发生中都发挥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