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精准医疗泡沫:同伴诊断局部领域泡沫大,个性化药物空间大
贝壳社:目前我国的精准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监管严格、后续可能会出现法律和政策的管制等。面对这些挑战,思路迪是如何迎“战”的?
熊磊:目前,精准医疗领域技术发展非常快,当人们对于新一代诊断技术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时,相信国家会逐渐开始将这些技术规范化,使其成为市场可以接受的产品。但是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作为企业,我们要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前行,就要做好风险的规避,把鸡蛋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就思路迪而言,首先我们有个性化药物研发管线,这部分业务一直都是严格受到国家监管的,我们也是严格按照法规要求来展开的。其次,诊断方面,我们其中一部分业务使用的是NGS(高通量测序)技术,目前国家对NGS还是属于谨慎的态度在对待,但我们也研发了许多非NGS的诊断技术,这部分法规报批是相对成熟的。我们不认为NGS等同于精准诊断,非NGS的技术手段包括新一代数字PCR技术等,早期的筛查、晚期诊断等领域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总结一下,在商业模式方面,我们没有把鸡蛋都放在精准诊断的篮子里。在精准诊断方面,我们没有把鸡蛋都放在NGS的篮子里。假设政策上出现重大的风险,国家认为技术环境需要严格控制监管,对我们来说,也只是暂时影响了众多鸡蛋中的1只鸡蛋。
贝壳社:在精准医疗持续受到关注的情况下。“精准医疗泡沫”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精准医疗泡沫的说法,您有什么看法?您认为国内精准医疗的发展机会在哪?
熊磊:我们必须要承认精准医疗在中国是肯定存在泡沫的,就像一瓶啤酒,晃一下肯定会有泡沫,但泡沫下面也确实是货真价实的酒。
精准医疗这个概念需要明确一下。医疗,既要有“医”,还要有“疗”。在一个行业里面,门槛低,企业很容易进入,自然就会容易产生泡沫。目前,从事NGS企业就特别多,把NGS当作精准诊断,甚至把精准诊断当作精准医疗,这就是最大的泡沫。
至于“医”之外的“疗”,个性化药物是一个蓝海,还不存在泡沫。首先,做新药投入比较大,资金门槛高。其次,新药研发需要的技术和经验门槛都要求比较高。第三,新药研发虽然一旦成功获益巨大,但如果技术或者临床试验经验不足,风险也较高。因此,在这样一个行业里,想产生巨大的泡沫是比较难的。
目前,个性化药物在中国刚刚露出苗头,人们尚未看到它的巨大的红利,这个对很多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对于从业者来说,虽然门槛很高,但也是很大的机会。
谈融资:“重投入”并非投资方主要考虑因素
贝壳社:新药研发本身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思路迪在新药研发的基础上,还涉足诊断业务。为什么思路迪会选择这么“重”投入的布局?
熊磊:新药研发确实是一件很重投入的事情。但实际上,与新药研发的投入相比,做诊断的投入要少很多,并且,做诊断业务带来的收获周期也比较短,而且诊断业务对个性化药物开发来说,是战略重要地位。
贝壳社:面对需要快速得到回报的投资人,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期长的让人望而却步。思路迪现在开发个性化药物的这种比较“重投入”的布局,似乎走的也是让投资方“胆怯”的模式。在这样一个资本寒冬中,您认为投资方会更看重怎样的项目?
熊磊:投资方要投资一个好的企业,首先要投资一个好的行业。
这个行业要具备几个特点:
首先,这个行业要有无限的潜力,天花板是不受限的,意味着这个行业有“无限”的增长空间,比如解决肿瘤的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威胁。
其次,这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做个性化药物开发,既要懂精准诊断也要懂怎么做新药研发,然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个其实对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公司组织架构以及运营都要求非常高。
再者,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在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即使没有竞争对手,也不意味着它会赢。盈利模式指的是最终搞清楚是谁为产品买单。以个性化药物开发为例,在中国,药品的支付方最终就是患者,他们的的痛点和需求在于想要找到价格适中的,并且治愈疾病效率高的药。因此,增强药品的有效率,降低临床开发成本,是个性化药物开发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做到这些的企业,也会更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而同伴诊断业务,符合临床真实现状,5%的投入,影响的决策涉及70%的支出。因此,同伴诊断市场的支付能力是比较弱的,在这个市场中没有想清楚这一点,是无法产生一个比较有吸引的商业模式。
原文标题:独家 | 思路迪熊磊:精准医疗产业链待完善,局部泡沫严重,创业需多角度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