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属于生物产业下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公司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目前,其客户已经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境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300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
基因检测太抽象,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华大基因在很多医院都在做产前筛查。过去要检查初生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等先天疾病,就需要做羊水穿刺,容易伤到子宫中的胎儿。现在则只需要孕妇抽一管血,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就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再来看财务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总资产42.3亿,总负债7.78亿,净资产34.52亿。2016年营收17.11亿,净利润3.5亿,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33亿。2015年营收为13.1亿元。
华大基因营收主要分为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药物研发类服务,其中,收入来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类服务,2016年这部分收入达9.29亿元,占比54.62%。
生育健康类服务在华大基因收入中占比逐渐上升,复杂疾病类服务的收入也增长明显,从2014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83亿元,升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华大基因的基础科研类服务的收入则从2014年的4.44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3.29亿元,占比从39.59%降至19.35%,从第一大收入来源变成第三大收入来源。
据悉,华大基因如果成功上市的话,也许市盈率会炒到100倍以上。
基因测序相关板块未来走势如何
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学的重要一环,在产前诊断、用药指导、疾病预测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尤其在产前诊断方面,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克服了现行检测手段检出率低、流产风险高的缺陷,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基因测序产业链由上游测序仪器与耗材企业、中游服务商、下游生物信息分析企业以及终端消费者构成,大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一端做深耕,全产业链企业较少。但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贝瑞和康登陆二级市场后势必会加大产业链深度,未来的兼并收购动作将日渐频繁。贝瑞何康的上市也让细分市场中的企业看到了希望,在二级市场将再次掀起一股“基因测序”上市热潮。
业内人士分析,产业成本下降带来了巨大机遇。相比第一代测序来而言,二代测序最大的突破在于通量的提升,其伴随而来的是测序成本出现几何级下降,这个规律甚至远远超过了it领域的摩尔定律。16年前一个人的测序成本为9526.3万美元,而今天这个价格下降800美元以下。分析师认为,市场如此快速地增长,势必吸引更多资本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天风证券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全球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近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近55亿美元,预计在2018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以上。国内产业资本也在逐步加大对基因检测领域的投资力度。民营资本、上市公司纷纷布局相关产业链。随着基因检测走入普通家庭,相关的概念股也会有阶段受益。
华大基因影子股及基因测序概念股有哪些
华大基因上市的消息无疑会刺激基因测序概念股,特别是藏匿在华大基因身后的影子股。
目前,参股华大基因的上市公司有:荣之联(25.060, 0.00, 0.00%)(002642)、空港股份(20.080, -0.38, -1.86%)(600463)。
值得注意的是,荣之联及其大股东是华大基因的股东;另外,荣之联为华大基因连续多年的前五大供应商;
除了影子股,基因测序板块的上市公司有:千山药机(26.150, -0.64, -2.39%)(300216)、达安基因(18.960, -0.33, -1.71%)(002030)、北陆药业(14.930, -0.15, -0.99%)(300016)、昌红科技(11.560, 0.00, 0.00%)(300151)等。
(基因概念股19日涨跌幅)
业内人士表示,基因检测行业由萌芽期进入发展期,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作为最先产业化的方向,将引领行业快速增长。
据机构预测,2016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收入增速约为50%,未来三年预计增速不低于35%,预计在2022年达到平稳期,终端市场收入规模约为150亿元。行业龙头上市,有望推动基因检测发展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