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很快,市场需求也在急剧扩张。技术赶超、行业规范化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专家表示,我国的基因检测领域目前缺乏上下游完备的技术体系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社会公众对基因检测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我国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处在跟踪的阶段,应该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大数据的优势明显,但是测序仪器基本上还是依赖进口,没有形成覆盖上下游的完备技术体系,运行成本、操作自动化、数据的分析和优化等,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张宏冰说。
在规范化建设方面,柴映爽建议,医疗技术一定要有明确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基因检测同时具备明确的临床需求和不确定的临床价值。因此,将来很有可能是明确的应用在临床医院进行,不明确的应用在另外的医疗机构限制进行,国家大力发展的第三方临检中心能较好地填补这一空白。
“目前很多基因检测应用商只做到了‘洗菜拣菜’的工作,要做成各种菜肴,告诉用户如何吃,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柴映爽认为,基因检测只是发现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与其他临床诊断治疗手段结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进入临床市场。此外,可以尝试探索基因测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在尊重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挖掘、利用数据价值等。
“从企业自身来看,任何企业都应该有社会责任心,新的技术应该将它用到解决社会问题中去,而不能纯粹以投机获利为首要目的,非理性消费和灰色地带不会让一个公司走得长远。”柴映爽表示,对公众来说,要摒弃对基因检测技术的误读误用,更多参与到基因检测的科学普及中。“基因检测要把‘现实的路’走好,让出生缺陷、遗传病、靶向用药的病人先用起来,才能更好地把这一技术纳入到社会体系之中,在更遥远的将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发现我们的缺陷,最终掌握我们的命运。”